李俊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决定》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完善和发展民族事务治理体系,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应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挑战的必然要求。
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长时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在这条正确道路的指引下,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0年的光辉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面对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任务使命,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和改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国无魂不立,族无魂不聚。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体现了党在新时代赋予了民族工作的新内涵和新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只有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能汇聚起新时代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明确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要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推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只有各民族和睦相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因此,要积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多措并举,消除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在地域分布、语言文化、职业结构、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存在的疏离和隔阂。不断创新公共治理的政策措施,消除族际交往障碍,拓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渠道。交融并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而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流交往交融,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积极创造条件,打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基础平台,是推动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的必要条件,也是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具体措施。通过共居、共事,促进各族干部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通过共学、共乐,让各族青少年学习在一起、成长在一起;通过扎实推进“双语”教育,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在更大的范围里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使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团结教育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增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重在强化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担当;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重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事关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长远和根本,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因此,要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性保障。唯有坚持“五个认同”才能团结凝聚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李俊清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本报记者刘维涛整理)
《人民日报》(2019年12月05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