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学习资料第五期

时间:2017-11-05 点击数:

民主党派学习资料

2016年第5

 

南阳理工学院党委统战部编        2016 6 20

  

1建党95周年特稿:走向复兴的根本保障(视频)

2面向世界新格局——纪念建党95周年述评

3增强政治意识 坚定正确方向

——一论强化“四个意识”、决胜全面小康

4增强大局意识 推进事业发展

——二论强化“四个意识”、决胜全面小康

5、增强核心意识 确保集中统一

——三论强化“四个意识”、决胜全面小康

 

 

 

 

 

 

 

 

 

 

建党95周年特稿:走向复兴的根本保障

 

【辉煌95年】

  95年,长路漫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不断摸索,不懈努力,开辟了一条中国道路,发展了一套中国理论,建构了一种中国制度。

  中国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95年的苦难辉煌,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纵观历史,它前所未见;横览世界,它迥然不同;身处当下,它展现强大优势;预见未来,它蕴藏无限潜能。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中国制度充满信心,中国制度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保障。

  从膜拜到自信,中国制度是历史之必然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拥有成熟资本主义制度的西方列强,携经济之荣、国力之盛,用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国门。国是丧失,精神破产,人心迷乱。炮声隆隆,震醒了一部分先觉的中国人。他们开始在残垣断壁上重建国家,更在精神废墟里寻找出路。

  破易立难。

  膜拜西方文明,照搬西方制度,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全盘西化;无论是企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还是尝试推动“民主共和制”的宪政救国、辛亥革命……这些努力均告失败。

  失败并非没有意义。这是中国人决定自己命运的试错过程,没有头撞南墙的血泪教训,也就不会产生后来的道路之争、制度之辩、理论之思,更不会有今天的道路选择、制度坚持、理论自信。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折戟,为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预留了坐席,中国共产党随之诞生,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力量,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也获得了新的方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斗争中,进行了最初的制度实践。

  19491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如果完成了全国革命的任务,这是铲地基,花了三十年。但是起房子,这个任务要几十年工夫。”具象地说,“铲地基”就是铲除旧中国的封建制度、官僚资本主义制度;“起房子”就是建立新中国的新制度。

  新中国需要哪种新制度?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确立了包括三大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国家的制度基础和根本政治前提。

  膜拜苏联,照搬“苏联模式”,在中国,同样是死胡同。

  这一点,毛泽东看得很清楚,他说:“建国之初,没有办法,搬苏联的,这有一部分真理,但也不是全部真理……苏联的经验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不从之。”

  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渐入低谷,十年浩劫更让国民经济陷入崩溃,在国家命运濒临绝境之时,中国道路的历史拐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改革愿望同时出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道路、建自己制度、创自己理论的开端。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改革的实质,在于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实践对各种具体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之必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

  从贫穷落后到富强文明,中国制度展现巨大优势

  600多年前,把自制火器绑在椅子上那一刻,“航天第一人”万户不会想到,中国人不仅能实现“飞天梦”,还将拥有自己的宇宙空间站;

  100多年前,当京张铁路传来第一声汽笛,詹天佑不会想到,今天的中国铁路,以超过300公里的时速进入“追风时代”,高铁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

  短短几十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让7亿多人口脱贫,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嫦娥”奔月,“蛟龙”入海,中国奇迹让世人惊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人的面貌,创造了中国奇迹。这是我们制度自信的事实根据。如果说过去我们的制度自信主要还是推导性的,那么现在越来越有了客观依据。”已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曾这样说。

  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

  邓小平说过,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明显优越性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于这样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是必要的。

  汶川特大地震,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仅成功实施了震撼世界的大救援,而且,仅用4年多时间就完成灾后重建。新加坡《联合早报》称赞“中国政府展现了高度的自信心”,美国CNN感叹“他们是一个团结的民族,紧紧联合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说:“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

  利用这一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先后建成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举世瞩目的项目。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提出一个设想:“我希望美国能做一天中国——在这一天里,我们可以制定所有正确的法律规章……一旦上级颁布命令,我们就克服了民主制度最差的部分(难以迅速做出重大决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成就斐然。

  ——在政治领域,实行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这样既能保持共产党执政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能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蓬勃发展,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民主权利;

  ——在经济领域,围绕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进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既克服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主义弊病,也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中计划经济过于僵化的缺陷,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折;

  ——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一元指导、多样并存”的方针,既保证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方向正确,又使得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

  从持续创新到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制度主体的力量保证

  无论是血雨腥风、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激情燃烧、波澜壮阔的建设与改革开放年代,中国共产党都是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的有力主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制度建设更不可一蹴而就。其进锐者,其退速。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故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2013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提出了300多项改革计划,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堪称空前。

  2014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出台180多项改革措施。

  2015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决胜全面小康的冲锋号,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中央深改组召开了20多次会议,审议通过上百个改革方案——国企改革开始破冰,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拉开大幕,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蹄疾步稳……

  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八项规定”、反“四风”,一整套体系完备、措施得力的党内法规出台;重拳出击,不留死角,腐败分子纷纷落马。官员警醒,百姓点赞,“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前景可期。

  …………

  充分的制度自信是新一轮制度建设的动力与保障,而新一轮制度建设,必将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现代性、有效性与法治性,从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从“自己发展”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制度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要从世界潮流的高度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有关发展问题;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

  20世纪末,西方社会掀起了反社会主义的逆流。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认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中国不信这个邪。

  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就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他说:“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万事翻覆如浮云。

  当中国人埋头苦干,发展自己,经济腾飞,国力壮盛之时,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完善之时,原本领先的西方社会却面临危机——从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到“占领华尔街”运动,再到长期低迷的政府支持率,资本主义痼疾反复发作。

  20089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沉着应对,打出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振兴产业的组合拳。2009年年底,中国经济走出漂亮的V形反转,率先突围。澳大利亚《悉尼晨报》用“中国引领全球经济走出金融危机阴影”表达敬意,美国《纽约时报》则发出了这样的提醒:“西方最好还是研究一下中国戏剧般崛起背后的理念。”

  2014年,福山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证明了一个真理: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条道路、一种模式。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兼收并蓄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它从不拒斥其他国家制度的长处,也从不用自己的模式去剪裁其他国家。

  “中国特色”并非限定意义,限定我们只能解决中国独有的问题;“中国特色”应具有开放意义,在应对人类共同发展问题和人类文明进步问题时,中国给出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价值引领、责任担当。

  95年前,在旧时代的余晖中,中国共产党先驱李大钊说:“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95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经验正在走出国门,影响着全世界。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出的硕果,更是中国共产党为世界文明献上的宝贵财富。

  从“自己发展”到“全球治理”;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从“风险共担”到“成果共享”,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正调整姿态,极目远眺,更加从容、积极、自信地拥抱一个属于我们、也同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黄金时代。

 

 

 

 

 

 

 

 

 

 

 

 

 

面向世界新格局——纪念建党95周年述评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世界形势风云激荡。

95年风雨兼程。站在新的时空坐标,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成大事者,观大局,谋大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纵览国际风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外交新格局正在全面展开……

此时此刻,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

此时此刻,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全面布局——以战略思维做大世界朋友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气派

永远的朋友,真诚的伙伴。

6月17日,习近平主席踏上今年以来的第三次出访行程。访问前夕,习近平在塞尔维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道出了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经验与心迹——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愿做国际社会可以信赖的伙伴和朋友。

这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第22次出访。三年多来,中国最高领导人访问的足迹已遍及五大洲40余个国家,其中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更是中国元首首次到访。举棋落子间,新时期的中国外交布局实现全覆盖。

世事如棋局,善弈者谋势。

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深刻变化。

顺应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积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既让中国更好地利用世界的机遇,又让世界更好地分享中国的机遇,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新时期,站在中国与世界关系调整的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自身发展将中国再一次推向新的历史起点,也决定了中国外交必须与时俱进、做出新的战略调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苏格说。

2014年11月29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提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并为不断拓展和深化外交战略布局指明了路径。

抓好周边外交工作、运筹好大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推进多边外交,中国外交在延续基本布局框架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增添新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一次次走亲戚式访问,一个个合作大单的签署,承载着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满满诚意。

从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到中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高水平,再到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中国外交的大国关系框架清晰而稳定。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中阿百千万人文交流工程……一条条实实在在的合作倡议,将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合作推向新高度。

金砖国家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峰会……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提出一系列重大倡议、给出中国方案,中国在多边舞台上的身影更加闪亮,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秉持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中国已同80多个国家、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中国外交战略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这是以务实的态度认识新情况、新问题,从国际国内形势的联系中把握前进方向。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宫力说。

合作共赢——以广阔胸怀拥抱世界,推动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开拓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境界

2016年1月21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合作建设的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雅万)高速铁路项目在万众瞩目中正式动工。

雅万高铁建成将为当地带来10倍于之前的客流量,对万隆经济发展有巨大刺激作用。对于这一合作项目,万隆市长里德宛·卡米勒满怀期待。

印尼雅万高铁、俄罗斯莫喀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中国高铁加速出海,成为中国经济实力在海外的一张新名片,也使得一带一路这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渐入人心。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为中国同各国开展合作共赢展开一幅史诗般的宏伟画卷。两年多时间,一带一路倡议应者如云:超过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合作意愿。

一时间,发展战略对接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高频词——

同蒙古国草原之路对接,同印尼全球海洋支点发展规划对接,同越南两廊一圈对接,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同英格兰北部振兴计划对接……

还有同中东欧国家的16+1合作,同阿拉伯国家1+2+3的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穿越非洲、环连亚欧的广阔朋友圈,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

惠己而达人。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倡议,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既有利于中国自身扩大东西双向开放、加快经济发展转型,也有利于沿线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均衡、包容发展。

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我们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

过去三年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25%以上,而未来5年中国经济将保持6.5%以上的增速,进口商品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6000亿美元。

正如世界的繁荣稳定为中国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中国的发展同样也是世界的机遇。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投资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乘势而上,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南部非洲研究与文献中心资深研究员菲莉丝·约翰逊指出,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将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创造机遇,充实南南合作的内涵与形式,尤其是为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常年饱受动乱之苦的国家带来稳定和平的曙光。

大国担当——主持公平正义,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绘制共同繁荣新愿景

无论按何种标准来看,中国都已经恢复了它在世界上影响最为广泛的那几个世纪中的地位。现在的问题是,它在目前寻求新的世界秩序的努力中如何自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写道。

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中国影响力的增长部分归因于中国的建设性参与:这样的参与,树立起了他国对中国的信任。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诞生,到两个中间地带的分析,再到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同世界各国的相处之道,逐步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战略理论。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馆展厅,前来参观《复兴之路》常设展览的观众络绎不绝。正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表达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中国人民的福祉,也追求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

从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到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和投票权提升,到人民币入篮,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投行的相继成立……为全球治理注入积极的正能量,中国主张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同。

推动《巴黎协定》达成、抗击埃博拉、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加强国际防灾减灾合作、开展减贫与发展合作……为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积极作为,中国力量被广泛赞誉。

伊朗核问题、朝核问题、阿富汗问题、叙利亚危机……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中国作用有目共睹。

在西方大国认为经济增长乏力制约了自己的行动能力的时刻,中国开始承担更多全球责任,这意味着新资源的注入,从而让前景更加乐观。这也为加强国际合作和稳定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带来了希望。美国兰德公司国际防务高级分析员蒂莫西·希思说。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表示,中国正在探索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之道。这是中国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角色。相信多年以后会带来全球格局和秩序的深刻变革。

仲夏的西湖风光如画,连绵的莲叶簇拥着游人如织的断桥,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数公里外,一座大桥飞架钱塘江上,连接着杭州的过去与未来。

再过2个多月,一座新也将现身杭城——一个由二十根线条描绘出的桥形轮廓将出现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现场,寓示对二十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之桥、国际社会合作之桥、面向未来的共赢之桥的殷切期盼。

在全球经济处于重要转换期的关键时刻,二十国集团主席国的接力棒传到中国手中。如何治标以求眼下稳增长、治本以谋长远添动力,如何推动二十国集团从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经济合作方向……世界期待杭州峰会上看到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记者李忠发、刘华、郝亚琳、王希)

 

 

增强政治意识 坚定正确方向——

一论强化“四个意识”、决胜全面小康

新华社评论员

 历史拉开新的大幕,中国踏上新的征程。“十三五”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13亿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目标远大、事业辉煌,人民在期待,世界在关注。

 大国大党,正道沧桑。翻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壮丽篇章,回答“中国为什么能”的历史追问,答案清晰而深刻: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站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新起点上,党中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正是为了使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四个意识”的提出,是我们党95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昭示,是我们党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总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和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的成功经验,也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攻坚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对我们党的必然要求。

“四个意识”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实践价值,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政治意识是根本,确保方向和立场正确坚定;大局意识是基础,确保局部和整体协调一致;核心意识是关键,确保全党的集中统一;看齐意识是保证,确保队伍的齐整有力。新形势下,不管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不管是啃下深化改革的硬骨头,还是打赢扶贫脱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攻坚战,都要求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动、围绕核心聚力、向党中央看齐。“四个意识”,是我们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是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强劲动力。围绕正在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必将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使我们党始终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四个意识”中,政治意识是打头的、管总的。讲政治,自觉从政治高度看问题、办事情,才能真正做到服从大局、围绕核心、自觉看齐。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最鲜明的特点和优势。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毛泽东同志强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同志指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都是这个道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提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到要求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从增强政治定力,到强调“心中有党”,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到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政治问题始终是根本性的大问题,政治上的要求始终摆在首要位置,讲政治、增强政治意识是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

增强政治意识,就要把握政治方向这个生命线,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牢牢站稳政治立场。共产党人姓“马”姓“共”,作为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增强政治意识,坚持党性原则,经得起风浪考验。沧海横流,方显本色。形势越是复杂,现象越是纷繁,就越要绷紧政治这根弦,把党摆在心头正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才能坚定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做到爱党、护党、为党。

增强政治意识,就要挺起理想信念这个主心骨,补足精神钙质,坚定“三个自信”。“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党员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反之,不信马列信鬼神,不念苍生念权力,信仰不真信、修身不真修,就会成为“两面人”,最终走向腐化堕落。讲政治,必须坚持思想引领,在固本培元、凝魂聚气上下功夫。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领会其立场观点方法,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从而以信仰的力量凝聚意志力量、统一思想行动。

增强政治意识,就要立起纪律规矩这个顶梁柱,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解决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等突出问题。“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历史与现实一再警示我们:人无规矩则废,党无规矩则乱。讲政治,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坚持用纪律规矩来约束规范自己,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学习和遵守党章党规,不断校准思想之标、调整行为之舵、绷紧作风之弦,才能守住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以铁的纪律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今天,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的共同夙愿、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从未如此之近。目标越伟大,使命越艰巨,就越需要我们拧成一股绳去干事创业。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正确方向,加强党在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历史的新荣光必将属于砥砺前行的中国共产党人,必将属于不懈奋斗的中国人民。

增强大局意识 推进事业发展

——二论强化“四个意识”、决胜全面小康

新华社评论员

“善战者谋其势而利导之”。置身世界快速变化、中国深刻变革的洪流之中,广大党员干部以什么样的站位和视野来认识形势、采取行动,决定具体工作成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

形势决定任务,战略决定策略。回首中国共产党95年奋斗历程,讲大局、顾大局,从全局出发制定战略、运用策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之道。“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讲大局、顾大局是聚合力的基础,也是涉险滩的保障。砥砺前行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新征程,全体党员干部要有更强的大局意识,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才能汇聚攻坚克难的磅礴之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和强调大局意识。比如,“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这些重要论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新形势新任务,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大局意识,怎么认识、服从和维护大局等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为全党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方法指南。

增强大局意识,正确认识大局是前提。大局决定着事物存在发展的整个局面、整体形势。观大局、明大势方可谋大事。三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总揽全局、谋篇布局,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党和国家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更好认识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机遇挑战,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局、大势、大事。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闯出改革发展新路子,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境界。

增强大局意识,自觉服从大局是重点。俗话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局相对于局部,是必须优先考虑的目标和方向。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搞建设,如果各自为战、各行其是,不仅形不成合力,还会出现相互掣肘的局面。无论是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是推动协调发展,还是化解过剩产节能、破除地方保护,都需要从大局出发,算大账、算长远账,跳出“一亩三分地”的狭隘。“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要有“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意识,从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和局部得失进退,不以局部之利而罔顾全局,放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小九九,不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小算盘,坚决服从中央部署、服从大局需要,共同做好全党全国一盘棋的大文章。

增强大局意识,坚决维护大局是关键。“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改革攻坚,必然要冲破不合理体制机制束缚,调整和重构利益关系。简政放权,一些部门面临“动自己奶酪”的考验;深化改革,一些行业失去“躺着挣钱”的优势;结构调整,不可避免会带来阵痛……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只有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个体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才能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维护大局中找准坐标、找准定位、把准方向。只要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长远发展有利,就要坚决做、马上办、干到位。把地方和部门的工作实践与大局联系起来,同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一致起来,积极推进中央各项政策措施落地,使各项工作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这是检验大局意识的试金石,也是彰显使命担当的风向标。

大局里有政治,大局里有品格,大局里有担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断增强大局意识,以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为念、大局为重,8700万党员必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迸发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团结带领13亿人民共筑小康梦想、共襄复兴伟业。

增强核心意识 确保集中统一

——三论强化“四个意识”、决胜全面小康

新华社评论员

团结就是力量,核心就是灵魂。决胜全面小康、实现民族复兴,离不开党中央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关键在全党的集中统一、共同奋斗。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建党95年来,我们党栉风沐雨、历经坎坷,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深刻昭示,一个成熟的具有领导权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的决定性作用。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经验,增强核心意识,共同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我们才能不惧各种风险考验,以共同意志凝聚强大力量,开辟事业发展更加光明的广阔前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就加强党的领导、强化集中统一提出一系列重要新论断。比如,“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党中央权威,全党都必须自觉维护,并具体体现到自己的全部工作中去”。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增强核心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阐述核心意识的基本意涵,指明强化全党集中统一的方向路径,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提供了基本遵循。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时期,更加需要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中央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核心就在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集中统一。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干部作风,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增强干部党性,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队伍建设,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凝聚全党意志、增强核心意识,使党更加团结统一,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增强核心意识,最根本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党章提出的“四个服从”原则中,最重要的就是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增强核心意识的关键所在。中央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党全国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根本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对民族、对人民、对党高度负责的态度,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夙夜在公、励精图治,肩负起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责任,在全党树起使命担当的典范和真抓实干的标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开创新局面,全国各族人民对我们党之所以如此拥护、对未来充满信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导。“将军奋勇,三军用命”。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不含糊,落实中央要求不打折扣,我们定能集众智、汇众力,为决胜全面小康凝聚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增强核心意识,最基础的是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党的领导,体现在党的科学理论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上,同时也体现在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和强大组织能力上。“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全国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只有讲政治、顾大局,以实际行动贯彻中央精神、执行中央决策、维护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步调一致,才能保证党坚强有力。各级党委只有切实负起党建领导责任,把每一个基层组织都建设成为凝心聚力的强大磁石和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各方面都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尽心尽力做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确保党的领导直达基层、落到实处,才能不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开启新征程,迈向新境界,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强化核心意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党必将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领航中国的掌舵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书写发展精彩篇章。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南阳理工学院党委统战部